河南开封新闻网

上大教改一年后冷门专业为何被学生热情拥抱【2】

  新生研讨课,迫使教授走上本科讲台

  按大类招生,对大学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上大的一份调查表明,最受大一新生欢迎的课程类型是新生研讨课。

  上大一年级新开设的由教授领衔的181门新生研讨课,314门通识课,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。在新生研讨课上,教授们可以“放开讲”,讲正在思考的问题、最熟悉的领域,让新生与教授们零距离接触,感受名师的魅力。

  近4500个大一新生,每个学生至少选一门研讨课,每节课限制为30人。如果满足所有的学生,那么至少要开150门课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上大目前每学期开设50门课,分三个学期完成,保证每个新生都能选上优质的研讨课。

  《话语与社会生活》是钱皓旻印象最深的一门新生研讨课。“乍看以为是讲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发言,上了才发现,是另一番更广阔的视野。”他告诉记者,外语学院的唐青叶老师用双语教学,通过外国名人演讲让学生了解,在对外交流中拥有话语权是多么重要。他印象最深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所中学的演讲,奥巴马用朴实的语言,像一个父亲一样去勉励学生。奥巴马还说,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,因为沿袭前人,被前人限制,永远都不能突破,必须有新的想法,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。

  生命学院许政暟教授开设的《回归享受学习快乐》有300人报名,最后选了30个学生。许教授在课程介绍中写道:“设立了五个小话题,在专家指导下享受亲手做小实验的快乐过程,小题深做,帮助学生逐渐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向自主学习。”这门课里的五个主题颇有趣味,比如“面包、馒头和匹萨”,“计算机病毒会感染人类吗?”……

  每堂课之前,许教授都会给30个学生发去邮件,告诉他们这节课要上什么,学生需要去查什么资料。有一节课,他给学生的题目是:“为什么同样吃面食,西方是烤成面包,东方是蒸成馒头,欧洲还有匹萨。”课堂上学生们带着查到的资料争论起来,最后归结到文化层面,并结合水稻种植,讲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承。许教授甚至现场和学生们一起做了面包。

  教授们清楚,新生的研讨课,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,而是培养学生发问、好奇、探索、兴趣,即学习的主动性,逐步实现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。教授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,逐步厘清了这门课的特征:传递知识要准确,但答案是开放的;是“小题大做”式的,为学生开拓视野,不是密集知识传授的;多为案例教学方式,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、系统性,真正体现大学教育与中学的不同。

  “研讨课难上,因为不强调专业,所以要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告诉学生。”许政暟认为,在本科教育中,专业只是个平台,不管到那个平台,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思考。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上课,是一种幸福。

  “我们需要让更多的教授走到一线的教育中来,新生研讨课就是让知名教授跟学生接触。”上大教务处处长万旺根说。最近,上大还向社会公开了《2011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》,《质量报告》显示,在教授授课比例方面,2008年度教授授课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为7.13%,这一比例到2011年上升到8.8%。但报告指出,如果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,应该有18%的开课率,当前教授开发开设的课程资源总体上仍显不足。

  目前,学校教务处和人事处正在制定具体方案,如果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,将会作为延聘的一项重要指标。

  专业分流,暴露高考加试功利心

  仔细研究学生专业分流结果,叶志明和相关负责老师也发现了一个怪现象。

  在高考时,上海高中生有一门加试科目,理科是物理、化学、生物,文科是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。有趣的是,大一学生中,26个选考生物的考生,只有7个到了生物工程专业。选化学的考生有354个,只有7个选了和化学有关的专业。

  叶志明就此建议,上海高考目前通行的分科加试,必须作出改革,因为分科进一步加剧了功利性。“选化学的不一定喜欢化学,进了大学之后就扔掉。如果高中阶段学了物理的学生最后去了化学专业,岂不是一种浪费?”

  此外,文科考生一年比一年增加,也让高等教育管理者有些为难。比如,今年文科考生比往年多,文科分数线高出理科分数线15分。“这是一个警示,说明高校里的文科专业没有那么多,中学文理分科,好像是根据学生的喜好,但实际上分科结果是,哪个容易学容易考,就去哪里。”


    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feijie.com/longtingqu/41993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